接著播放一部陳老師拍攝製作的記錄片,內容是談述彰化一個社區因社區民眾學做編織而活絡起來,藉著編織作品的時間,大家互相討論社區公共事務,公共事宜等等。故事簡單明瞭,這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分享。欣賞完片子後,老師再針對這部片子讓志工們討論分享。
之後又再看了一部社大學員拍的一部片—祥三嫂,片子不長,是記述一個閩南女子祥三嫂嫁到客家庄後,其生活作息和想法,比客家女性還要客家,客家人定義不應只從血緣或語言出發,此部片試圖重新定義客家,並已祥三嫂為例子。本部片剪短有力,可以作為未來志工拍攝影片的範本,片不一定要拍長,只要能突顯重點即可。時間進入尾聲,不過許多志工也都留下來與老師討論影像事務。
看完是不是意猶未盡?不用擔心,此堂課當然有延續討論!版工想要在此與大家討論和分享兩點:
1.我們來當社區影像志工,可以做些什麼事?請於網站上留言或在這禮拜四上課把想法寫下,在課堂後做相互討論。
2.從這個禮拜開始,晚上九點上完課,將會延長半小時至九點半,讓有興趣和熱血的影像志工們有時間充分討論苗栗社大與各位志工可以做些什麼事情。有興趣的志工可以動腦想想,除了培訓課程上下課後,我們可以在課堂之外做些什麼?又可實踐什麼?
3 意見:
上課至此~我開始懷疑
社大當時開辦此課程的理念為何?
影像志工的對社區的責任為何?
如果每一節課都是不停的分享再分享
我想這裏不是學校殿堂,有些內化的東西是需要時間
短短的2個月,能學到的東西真的很少很少
經過這幾次上課,我渾然無所從
如果能從 做中學 這個方向去設計課程
因該會更有互動,藉由同學的作品來了解自己的缺失
不失為學習得一個好方法
比起分享,我更想要 Know How
希望老師助教與學生共同研究學習討論的時間.因為九點半似乎對一些同學回家太晚了
我認為分享有很多方面的觸角去衍申
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會他自我的學識背景
每個人需要層面不同
在志工影像班 老師和班上同學也在彼此相互互動
這是一個很好的起頭 或許什麼時候可以到同學不必透過老師或是課成這個媒介 可以在公開或是私下都可以產生良好的互動。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