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影像是強而有力的社會學習工具,苗栗社大成立社區影像工作站,希望能以影像為媒材,深化社會內在反省,為更美好的世界蓄積更多的進步能量。

苗栗社大新兵戰士:對社區記錄片的分享


台灣現今電影片源有九成來自國外市場,如扣除香港或對岸等地所製作發行的,有八成來自好萊塢,國人自製電影佔不到一成市場。國片市場低靡不振,許多人也習以為常,不重視本土片、甚至對國片失去信心。近幾年國片雖陸續推出受市場肯定的電影,但仍屈指可數。

在商業機制下,好萊塢電影多是充滿了性、暴力、煽情等內容,我們因長期接收如此的內容而麻痺,被訓練成非得有飛車追逐、槍林彈雨等這樣的「高潮迭起」劇情才花錢去電影院看。想要拍攝以文化價值或思想教化為內容的影像從事者因商業現實而被媒體業者封殺。許多有才能的導演,因為環境改變,必須跟現實環境妥協,要不就放棄了拍電影的夢想。
好在近年來,台灣的資訊越趨便利,只要有台小DV,甚至有攝影功能的相機、手機,誰都可以當導演。雖然國片市場在一片低靡中,但依據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統計,台灣每年的紀錄片產量是以百部計算,當攝影工具被拿起來拍攝時,不管拍攝的好壞與否,這社會或某事情在某各程度上就已經被記錄。

台灣的紀錄片,在題材上五花八門,不在侷限政治或社會上那些嚴肅議題,網路上可以拍的題材是個人、家人、朋友或者週遭發生的事物。這樣的取材方式,打破以往「說教」的紀錄片內容,變成一種「參與式」或「互動性」的記錄,呈現本身與被拍攝者之間互動關係的內容,這也就是目前當紅「社區」紀錄片的內涵。透過這些社區紀錄片,不但可以拼湊出今日台灣在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各方面的圖像,也反映出台灣各社區各種不同的聲音和問題。

而社區記錄片,簡單來說,就是專門從事小型社區或弱勢族群的影像紀錄,觀賞這類片子是必須跳脫資產階級美學觀或主流文化等思考模式,拍攝者應賦予所觀察紀錄的社區或社群,有不同的思考方向或凝聚共識的教育意義。另外,社區記錄片的影像和音效,可使社區中目不識丁的人也輕易接收片中表達的教育或觀點,藉記錄片的內容意義推到最草根的層次。

對社區記錄片看法,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井迎瑞曾提出「紀錄片典範轉移」七項原則,分別為:參閱文章請點此
1.分享重於評論,
2.過程重於結果,
3.教育學上的價值重於藝術上的價值,
4.成就社區重於個人社區,
5.社會脈絡重於美學脈絡,
6.反映社區經驗重於反映作者經驗,
7.形式多元重於形式定於一尊。

1 意見:

匿名 提到...

新營社大今年首度加入客家影像人才培育計畫,總共為期36週的免費課程定5/7(一)開始正式上課,名額有限,欲報從速,詳情見新營社大網站http://www.empower.org.tw/,洽詢電話:06-6326927

希望我們不要只上兩個月

張貼留言

 
Copyright 2009 MLCU社區影像工作站. All rights reserved.
Free WordPress Themes Presented by EZwpthemes.
Bloggerized by Miss Dothy